为深入解析汉代地图所承载的大一统国家观念及其美学意蕴,2025年5月16日19:00,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蜀山讲坛”第十七期第十二讲学术讲座在第一教学楼101教室举行。本期讲座邀请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黄忱忱老师作为主讲嘉宾,黄老师以“汉代地图的大一统观念及美学意蕴”为题,带来了一场横跨考古学、美术史与美学的学术盛宴。本次讲座由庞弘教授主持,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专业教师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开篇黄老师以“空间”为切入点,系统阐释墓葬美术的三层空间结构:从器物与图像构成的“视觉与物质空间”,到声音、气味等“知觉空间”,再到主体经验塑造的“经验空间”。黄老师援引巫鸿、郑岩等学者观点,强调墓葬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折射社会关系与宇宙观的“整体性艺术作品”。这一理论框架为后续汉代地图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黄老师系统回溯了先秦至汉代的地理观念嬗变:从河洛中原的中心确立、甲骨卜辞的“四方”框架,到伏羲八卦的空间原型、尧舜禹的天下规划,逐步形成“中心清晰、边缘模糊”的天下观。他指出,《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与贡服体系,将地理认知与政治秩序深度绑定,而“诗性地理”的审美化特征,为汉代大一统观念埋下伏笔。

随后,黄老师重点探讨汉代地图的三大空间特征:多级中心架构、向心圈层秩序和虚实边缘重构。黄老师从现实经验、政治认同、人文审美多维度,以马王堆《地形图》和成都市郊《市井》为例,解析汉代地图的深层意涵,并深入阐释其美学意蕴,包括天地一统之美、生死一统之美和礼乐一统之美。
黄老师在结语中强调,汉代地图的底层逻辑——“中心锚定、向心效应、虚实转换”,不仅是美术造型风格,更是汉民族思维模式的地理投射。在佛教等外来文化尚未产生深度影响的背景下,儒家与道家以阴阳五行学说重塑宇宙观,并通过“五经取士”等制度,推动传统天下观向大一统国家观念演进。汉代地图作为“宇宙全图”的缩影,其“混融态”审美特质,至今仍可视为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包容性的视觉注脚。

庞老师评议黄老师的讲座内容主要围绕三个论点展开:一是对死亡和墓葬问题的探讨,黄老师勇敢地面对了这个令人忌讳的话题;二是地图的科学性与文化因素的融合,揭示了地图不仅仅是科学工具,还包含着主观和文化因素;三是空间问题的重要性,强调空间不只是一个容器,而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权力纠葛。庞老师认为,这场讲座通过多角度的学术探索,拓展了大家对汉代文化和精神内涵的理解。
黄老师以严谨的逻辑梳理“天下观—地图空间特征—美学意蕴”的递进关系,配合高清图像解析,不仅实现了知识的有效传递,更激发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对中国古代空间观念与美学传统的深入思考,为相关领域的学术探讨与文化传播注入新活力。
撰稿:潘昕颖
一审一校:涂文雯
二审二校:代敏
三审三校:徐文渊
编辑:唐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