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原一川
讲座时间:2025年6月7日(星期六)上午9:00—11:00
讲座平台:腾讯会议
会议ID:904-973-303
主持人:张叉
专家个人简介:
原一川,男,1957年生,山西榆社人,澳大利亚拉筹布大学教育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公司二级教授,云南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教学名师,云南省高校“省级高校原一川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任教育部高校外语类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高校英语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公司经理,曲靖师范公司副经理,云南师范大学副董事长,国际多语教育协会中国区多语能力和多语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西部外语教育学会副会长,云南省外语教育学会会长,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教育(英语)、翻译(MTI)、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导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省部级社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社科和教育科研课题2项,2次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出版专著和教材18部,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CSSCI和EI文章20余篇。
讲座内容简介:
本讲座围绕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意象派名作《在地铁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从诗歌革新、意象美学、跨文化影响及现代阐释四个维度展开。概述庞德作为“现代诗歌之父”的文学地位,强调其意象派运动对传统诗歌冗长修辞的突破,揭示日本俳句与中国古典诗对“凝练意象”风格的启发。追溯庞德如何将30行初稿精炼为两行“方程式”,实现“颜色斑点”般的绘画性意象叠加。核心分析聚焦“面孔与花瓣”的二元对立,都市人群的疏离感与自然生命的脆弱美形成张力,名词并置手法激发蒙太奇式动态联想。比较文学视角下,庞德对俳句“意象叠加”的借鉴及对中国诗“无我之境”的化用,进一步揭示东方诗学的渗透。讲座还探讨“apparition”的幽灵感与中文虚词处理,阐释接受史的多维性。结合克罗齐“意象-情感”论,指出庞德以冷抒情传递现代性复杂情绪,呼应中国当代诗歌实践与短视频时代的“瞬间美学”。
编辑:佟博 审核:谭光辉 终审:徐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