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中西爱情诗歌学术沙龙——跨越时空的诗意对话
时间:2025-04-29 13:23:36   来源: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查看:173

2025年4月24日,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与韩国高丽大学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联合主办,成都薛涛研究会与韩国研究财团协办的“中西爱情诗歌学术沙龙”在成都市望江楼公园管理处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活动以“中西爱情诗歌的美学对话与跨文化阐释”为主题,此次学术交流共有来自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四川外国语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的20余位学者参与,学者们齐聚一堂,对古今中外的爱情诗歌进行了阐释,从薛涛到波德莱尔、从权德舆到雪莱,讨论热烈,碰撞出了学术的火花,促进了团队建设。

开幕式由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教授金东僖主持,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经理毛娟致辞。毛娟经理简要介绍了公司建系沿革及学术前贤,并对远道而来参与此次学术沙龙活动的客人表示了欢迎。毛娟经理谈到,爱情是文学永恒的母题,诗歌是跨越国界的情感纽带,中韩学者共襄学术盛宴,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彰显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书写下中韩文化交流的新篇章。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教授、四川省政府文史馆特约研究员王红霞指出: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中,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必将激荡出新的学术浪花。王红霞教授再次对韩国高丽大学同仁,尤其是金俊渊教授的鼎力协作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主题发言分为三场。第一场由四川外国语大学文雅做了题为《现代性视阈下的抒情突围:波德莱尔与戴望舒爱情诗的美学对话》的主题报告,引发中韩学者对“现代性”与“爱情书写”关系的深度思考。文雅指出,尽管波德莱尔与戴望舒一为法国象征主义先驱,一为中国现代派代表,二人身处不同时空,却共同面临工业化、都市化对人性情感的挤压。波德莱尔以《恶之花》中的“颓废之美”解构传统浪漫主义,戴望舒则通过《雨巷》等诗作将古典意象与现代迷惘交织,二者均以“抒情突围”的方式对抗现代性困境。高丽大学博士研究生金叙延《薛涛爱情诗研究》探讨了薛涛的爱情诗的特征及其在朝鲜半岛的接受情况,揭示东亚女性书写的共通性与独特性。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教授、四川省政府文史馆特约研究员房锐教授指出:文雅的研究以“抒情突围”串联东西方诗歌,揭示戴望舒对古典意象的重构,突破单一文化语境,将‘现代性’作为全球性议题重新激活。而金叙延的薛涛爱情诗研究注意到了朝鲜半岛的薛涛接受情况,视野较为宽阔,不过在翻译薛涛“伎女”身份时需要特别注意措辞用语,房锐教授借此机会鼓励更多优秀年轻学者为薛涛研究贡献新的力量。

第二场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外国语公司邓颖教授作了题为《唐代女诗人薛涛<春望词四首>的跨文化阐释与英译研究——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视角》的报告,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深入分析了唐代女诗人薛涛的《春望词四首》三种不同英译版本,揭示其翻译策略,旨在探讨如何在英译中保留东方文化语境。 高丽大学张圣贤教授则聚焦于雪莱一篇未完成的作品《人生凯旋》,其《雪莱<人生凯旋>中卢梭的角色》结合韩国学界对卢梭角色的新解,提出“想象力是超越现实困境的钥匙”,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张叉教授认为《人生凯旋》没有在文学批评界引起足够的重视,高度了肯定该研究的学术价值。

最后,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教授、四川省政府文史馆特约研究员王红霞作了题为《论权德舆的两种爱情诗》的报告,深入剖析了唐代诗人权德舆的寄内诗与代言体闺怨诗,强调其“平淡中见深情”的美学特质。高丽大学孙周卿教授《龙沙(Ronsard)笔下的“她”——他者的位置与诗人身份的认同》则以法国诗人龙沙(Ronsard)笔下的“她”为切入点,探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中的他者形象,龙沙诗歌中“她”的深层隐喻——既是爱情幻象,亦是诗人身份的自我建构。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张海教授在点评中高度赞同了孙周卿教授的研究方法与结论。

闭幕式上,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教授、四川省政府文史馆特约研究员、成都薛涛研究会会长房锐表示,作为唐代才女薛涛的纪念地,成都薛涛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符号,更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鲜活载体,薛涛的诗歌及金叙延的研究让我们看到,千年前的东方女性已用文字突破时空局限,与今日跨文化研究的初衷不谋而合,成都薛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汪辉秀则期待将来有更多新鲜的学术力量加入薛涛研究。高丽大学金俊渊教授对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及成都薛涛研究会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表示希望未来能创造更多学术交流的机会和空间。从薛涛的“花开花落”到雪莱的“生命凯旋”,中韩学者以诗为媒,架起理解与共情的桥梁,两国的诗意对话将继续书写文明互鉴的新篇章。

撰稿:张庆

一审一校:唐晨

二审二校:王红霞

三审三校:徐文渊

编辑:涂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