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对南北文学融合历史脉络的理解,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学术对话,2025年4月26日上午9:00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学术讲座《“词义贞刚”——南北文学融合的旧问题与新视角》,在狮子山校区第二教学楼301教室如期举行。本期讲座嘉宾为西南民族大学王猛副教授,本次讲座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房锐教授主持,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专业教师共百余人聆听了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王老师首先反思了学界对南朝与北朝文学的刻板印象。他从魏征《隋书·文学传序》中关于南北文学差异的论述切入,指出学界长期以来将北朝文学“词义贞刚”的特点简单归结为质朴、刚劲等特质。王老师深入剖析了这一刻板印象的成因,指出其植根于明清西方传教士文化输入与二十世纪初地理决定论的碰撞,并强调传统文学史思潮与西方观念的交融,最终确立了现代南北文学论。
其次,王老师梳理了“贞观”一词的源流及其文学演变。他指出,“贞观”本源于《周易》,而“词义贞刚”与《周易》的文学关联可追溯至汉魏咏物赋。通过分析王粲《鹖赋》、傅咸《玉赋》《污卮赋》及成公绥《乌赋》等作品,王老师向同学们生动阐释了这一联系——这些赋作常以“贞刚”“乾刚”喻指物的刚健中正,体现了汉魏文人将《周易》思想融入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王老师进一步指出,至唐代,“贞刚”一词的语义场从咏物转向咏人。他结合刘昼《刘子》、唐代碑志及刘知几《史通》等文献,说明此时“贞刚”一词多用于赞颂士人的品德。在这一过程中,受易学思想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与“贞刚”意义相近或相通的词语,如“清贞”“清刚”“贞固”等,丰富了文学批评的语汇体系。
随后,王老师深入探讨了“词义贞刚”与贞观君臣的易学思想的内在联系。他指出,南北文学融合的话语体系建构于贞观君臣基于“大一统”政治叙事的框架之下,“贞刚”这一概念与初唐特定的文化政治语境密不可分。值得注意的是,《隋书》中“词义贞刚”的提出与贞观君臣深厚的易学背景存在重要关联。贞观君臣的政教目标在于通过总结历史经验以达到“临事不惑”的境界,在此过程中,他们充分运用易学义理来应对时代的变革与鼎新。例如,《群书治要》序言强调典籍兴盛方能昭明德政、遏制弊端、劝善惩恶;《陈书》中则评价陈后主虽怀仁义之心,然因道远难行、嗜欲近身而终致失败。

在讲座尾声的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积极主动地提出具有思考深度的见解与疑问,王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素养与谦逊的治学态度,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现场讨论热烈,气氛十分融洽。
撰稿:李美丽
一审一校:唐晨
二审二校:代敏
三审三校:徐文渊
编辑:涂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