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技术解码古典爱情,跨文化视角探寻诗韵共鸣。2025年4月25日15:30,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学术讲座“对中国爱情诗名篇的数字人文分析”在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狮子山校区第二教学楼201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特别邀请韩国高丽大学中文系金俊渊教授作为主讲嘉宾,金教授紧扣“对中国爱情诗名篇的数字人文分析”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了一场兼具技术与文学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王红霞教授主持,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共计100余名师生参加。

首先,金教授阐明了研究背景与对象:金教授的研究团队汇聚了多语言诗歌研究专家,以“共情”现象为核心,选取东西方六个语言区域各500首情诗(共3000首)作为跨文化比较对象,旨在通过文学分析探索“共情”在疗愈社会冲突中的潜在作用。在中国古典爱情诗这一重要分支中,研究团队进一步选定439首名篇作为样本,主要由唐宋时期的诗歌组成,其中以李商隐、朱淑贞、李白、白居易等诗人为代表。杜甫的《月夜》和李商隐的《无题》两首诗在7种选集中均有收录,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典范之作,这两首作品清晰地展示了中国爱情诗的传承,并与研究团队的“共鸣”探索目标密切相关,因此值得关注。

其次,金教授讲到,他们运用N-gram分析,通过AntConc工具对439首名篇进行词形还原处理,提取一元字与二元字的前20个高频词(如“相思”“别离”“春风”等),揭示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爱情主要以“相思”来表达。接着通过主题建模(Topic Modeling),借助Python的sklearn库与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DA)算法,结合生成型人工智能辅助,实现对诗歌主题的深度挖掘,得出了结论:中国古典爱情诗名篇主要描绘了由爱情引起的“思念”和“痛苦”。

随后,金教授介绍到,他们先将中国古代爱情诗名篇分为雅文学(精英阶层情感表达)与俗文学(平民阶层情感表达),通过TF-IDF算法对比二元字频率发现,雅文学高频词多含“别离”“春风”等诗意意象,侧重文人阶层的细腻情感;俗文学则以“不见”“何处”等直白表述为主,反映平民阶层的直接情感诉求。与雅文学相比,俗文学爱情诗的情感更加沉郁。而后他们又将三千年创作史细分为九个阶段,对比各时期前五个高频二元字,发现唐五代时期形成了中国古典爱情诗的传承,对中国爱情诗发展具有关键影响。这样的结果也在余弦相似度分析中得到了证实。
最后,金教授提到,团队下一步计划是收集现代以后创作的爱情诗名篇,完成中国代表性的500首爱情诗目录。在进行相关附加分析后,进行其他五种语言的爱情诗对比研究,通过系统考察影响韩国爱情诗形成的诸多因素,并在学术上提出与韩国爱情诗的特殊性相关的共鸣能力,这将有望为学术研究提供帮助。

本次讲座通过数字人文技术与传统文学研究的深度融合,不仅为中国古典爱情诗的文本分析提供了量化依据,更拓展了“共情”研究的跨文化视角。研究成果对理解爱情诗在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表达差异,以及探索文学在社会疗愈中的作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讲座尾声,王红霞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而后,与会的同学和老师们踊跃提问,金教授对每个问题都作出了细致详实的解答,在场的同学和老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撰稿:冯雪峰
一审一校:唐晨
二审二校:代敏
三审三校:徐文渊
编辑:涂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