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年代的词汇不仅是历史符号,更是解读革命文学创作的密码。2025年4月3日16:00,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蜀山讲坛”第十七期第七讲在狮子山校区第一教学楼101教室如期举行,四川大学周维东教授以《革命新词汇的文艺经验》为题,为同学们开启了一场词源考掘与文学阐释的思想之旅。本场讲座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刘永丽教授主持,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专业教师共70余人到场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周教授讲述了自己做词汇研究的原因:生活中的词汇引发了思考和兴趣,引领他走向了革命新词汇研究的学术道路。在介绍完自己的研究经历后,周教授也向同学们强调了兴趣在学术道路上的重要性。接着周教授借用韩丁《翻身》一书的提法给同学们介绍了革命新词汇的具体含义以及与文艺经验的联系,并以韩丁《翻身》一书中的“翻身”一词为例,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具体展开对“革命新词汇”的研究。
首先,周教授点明作为例子的“翻身”研究,是一种值得考察的经验,“翻身”也具有多重理解空间。周教授从三个层次给同学们进行了介绍。第一层次的“翻身”可以用行动经验来概括,它包括清算、访苦问苦、干部教育、土改复查等一系列措施,是土改较为普遍的步骤。第二个层次的“翻身”,可以用群众心理经验来概括。在《翻身》中,它是张庄村的农民群体心理形成的深刻历史记忆。第三个层次的“翻身”是通过文艺作品所体现的翻身。例如,阮章竞创作的歌剧《赤叶河》生动展现了翻身的文艺表达形式。
随后,周教授介绍了“翻身”革命书写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43年到1944年,“翻身”革命观念的建构期和普及期。这一时期“翻身”开始大量出现在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中,从一般意义上的词汇成为革命专有名词,代表作品有艾青《吴满友》(《解放日报》,1943年3月9日)、孔厥《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记录边区女参议员折聚英同志》(《解放日报》,1943年3月30日)等。第二个时期是1946年到1947年,这一时期“翻身”成为政策性话语,它不仅是革命观念,更体现为革命行动。经典代表作品有《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白毛女》《赤叶河》《王贵与李香香》等,包含各个文体,反映问题多面,涉及历史更为久远。第三个时期是1949年到1953年,“翻身”文化记忆建构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翻身”文艺作品数量远超前两个时期,虽有的是旧作品的合集,但更多是创新作品,共同特征是将“翻身”故事普及到各行各业各地,且故事趋向“真人真事”的讲述方式,不仅传播了“翻身”观念,更激发了接受者对于“翻身”切身感受的记忆。
紧接着,周教授提出了“翻身”的现代经验与革命经验话题,并以鲁迅的《祝福》、曹禺的《原野》与《赤叶河》进行了典型比较,认为要对“翻身”新生文艺经验进行具体化理解。同时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到更关键的问题还是在革命文艺内部。周教授以“问题召唤”结构,阐明“翻身”现代经验与革命经验的根本差别。“翻身”进入革命话语体系后,在文艺上体现为“行动指引”结构,如《年关斗争》整个作品重心依然是“问题”,恶霸地主欺凌贫苦农民的恶行是戏剧的主要内容。周教授认为,在“行动指引”结构中很多文艺作品的“问题”具有相似性,如《白毛女》和《赤叶河》中有关悲剧的情节。
最后,周教授介绍了“翻身”文艺经验的具体性和普遍性。具体性主要体现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翻身”具体内涵的差异,如《兄妹开荒》中哥哥妹妹对劳动“翻身”观念的不同理解。“翻身”文艺经验的普遍性体现为革命文艺的生产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规律性,在此过程中有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始终贯穿其中,观念、群众和工作。在讲座的最后,周教授总结了革命文艺创作的两条重要特征:一是真实可感性,二是集体创作的方式。他以这些要点作为总结,圆满结束了本次精彩的讲座。
周教授分享结束后,主持人刘永丽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刘教授认为周教授本次讲座实质上是一个扎实的学术论文分享,给同学们指明了“革命新词汇”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对于学术研究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周教授的讲座内容让人印象深刻,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
在讲座的最后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探讨了文学性、作家群体在“翻身”作品中缺失的原因以及后工业时代文艺作品的使命等问题,周教授耐心地解答,同学们受益匪浅,现场讨论热烈,气氛十分融洽。
撰稿:毕启花
一审一校:涂文雯
二审二校:代敏
三审三校:徐文渊
编辑:涂文雯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 (邮编:610068) | 联系电话:028-84760563 | 传真:028-84760563 网站管理 版权所有:伟德国际(Weide·1949)始于英国-The best platfo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