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16:00—18:00,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点刘永丽导师组在第七教学楼212教室召开春季读书会。

本次读书会以彼得·伯克的《图像证史》为研读文本,就视觉文化及“图像”与“历史”的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刘永丽教授出席并进行指导,博士生马聪丹、刘铮主持,硕士研究生参与讨论。
本次读书会重点研读书中从“图像的证词”到“社会景观”部分。读书会伊始,刘永丽教授领读了第一部中“图像的证词”部分,指出如何将图像当作“可采信的证据”使用时要注意的问题。图像如同文本和口述证词一样,也是历史证据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们记载了目击者所看到的行动。但为了可靠地使用图像证据,有必要了解这类证据的弱点,即图像并非完全客观的。我们必须了解图像、艺术家、图像的用途和看待图像的态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千差万别,才能正确使用图像作为证据。随后,刘永丽教授对此进行了延伸讨论,她指出,图像总是作者思想的反映,所以解读图像,同时要了解图像作者的观念、立场及创作意图;并且提醒同学们关注视觉文化常提及的“纯真之眼”的概念,即一种完全不受先验知识或文化经验影响的观看方式是不存在的。接着,刘永丽教授领读了“照片和肖像”的相关部分。她联系具体文本阐述了纪实照片和肖像传递信息方式的特点、以及不同时代拍摄照片和绘制人物肖像所遵循的“套式系统”的差异。接下来,刘永丽教授领读了“图像志与图像学”的相关部分,阐释了瓦尔堡学派的图像分析方式,指出该学派划分的三个层次分别是“自然意义层”“常规意义层”“本质意义层”。同时,她强调了图像会影响到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其后,同学们也浏览了“透过图像看物质文化”和“社会景观”部分,了解到图像记载了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会各阶层的状况,刘老师强调:我们看到的画像是一种被画出来的观念,是带有某种视觉意义的“社会景观”。在此基础上,刘永丽教授进一步指出,图像没有绝对的“纯真”再现,所有艺术表现都受文化、技术和个体经验的过滤。她以梵高作品为例,剖析了这一现象。最后,她要求同学们在平时读书时多方涉猎有关传图像域的相关理论,在文学文本细读中开拓思路,扩大研究视界。
本次读书会的第二部分,2024级和2023级的硕士研究生汇报了论文的修改情况。刘永丽教授在论文结构、研究方向及重点、参考书目等方面,都给予了详细指导。
本次讨论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作为历史证据的图像的理解,还激发了大家对图像的社会作用的深入思考。通过此次读书会,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期待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读更多文学文本中的深刻内涵。
撰稿:何欣玥
一审一校:唐晨
二审二校:刘永丽
三审三校:徐文渊
编辑:涂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