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蜀山讲坛”云讲座第八期第六讲: 锦城文渊漫烟雨,古今书写你灵魂
时间:2020-10-17 20:38:12   来源: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查看:231

2020年10月17日星期六上午九时许,“蜀山讲坛”第八期第六讲如期开讲。为满足文苑广大学子的学术热情,以公司党委及研究生办公室对疫情常态化管理规定为原则,公司有幸邀请张放教授开展题为“成都——古今书写你灵魂”的讲座。本次讲座依旧采用“云在线”形式。

image.png

张放,笔名张叹凤,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公司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执教中国文化、古今经典文学名篇、世界华文文学等课程。出版学术专著《既现代,又古典——新旧文学关系》、《中国乡愁文学研究》、《中国新散文源流》、《文苑星辰文苑风》等。

image.png

烟雨气息,是讲座伊始张放教授对巴蜀文学尤其是创作于成都地区的文学所具特质的论断,以此为动脉,张放教授从古蜀文明说起,对巴蜀文学的这一特质做系统全面的讲解。

张放教授谈到,具有水的灵动性,是烟雨气息的最突出表现。正如古蜀文明并非湮灭在历史而是被汉文化吸纳,因此巴蜀文学便具备了水的包容,水也成为巴蜀文学绕不开的内容。从汉代司马相如、杨雄所作汉赋到中唐杜甫的《成都赋》、晚唐李商隐的《杜工部蜀中离席》,从五代韦庄《草堂集》到宋代陆游的《梅花绝句》,一条脉络清晰的烟雨书写在文学史中不断承接。清新、灵秀,是古代巴蜀文学烟雨气息的表达。

image.png

言在历史意在如今,对古代巴蜀文学烟雨气息的梳理,旨在探讨当今巴蜀文学对其的发展与突破。张放教授认为,“天下文人尽入蜀”的局面在四十年代也曾出现。彼时陈寅恪、朱自清、何其芳等文人,在抗战时期旅居于蜀,留下《成都诗》等篇章。值得注目的是,朦胧烟雨在国仇家难的历史中显露出全新的情愫,以何其芳所作《成都,让我把你摇醒》为例,蜀中文人的忧患意识如奔流不息的锦江,流淌在烟雨之中。而进入建国后当代文学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巴蜀烟雨气息再度升华,隐藏在氤氲之后的是巴蜀文人对历史悲剧的哲学反思,有如凸凹的《石达开之死,或凌迟的东大街》。

尾声之时,张放教授总结道,对巴蜀文学烟雨特质的发现与描写,逐渐从古代文学的士大夫视角转变为现当代文学的平民视角,因而愈加丰富的情感印证了海德格尔所说“文学永远在还乡的路上”。恰如巴蜀文学包容、乐观、平淡以及知足的特点,给人以灵魂的升华,助其“诗意的栖居”。

image.png

尽管以“云在线”的形式开展,但交流并未受到影响。同学们对蓉城与蓉城文化的理解,在巴蜀的烟雨浩渺中,愈发明朗与剔透。最后,在张放教授的热情讲解和同学的勤学好问中,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图/文:陈忠良

审核:陈龙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