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王红霞教授指导的“寻迹褒韵团”调研队前往“三贤故里”四川省资阳市,围绕“三贤”之一——西汉辞赋家王褒的生平事迹与作品流传情况等展开调研。团队先后走访三贤文化公园、资阳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及墨池坝等文化地标,通过实地考察与学术研讨,系统梳理西汉辞赋家王褒的生平脉络与文学遗产。

团队首先到达资阳市三贤文化公园,公园内“三贤阁”、“访贤桥”、“敬贤斋”等建筑以浮雕群像展现王褒与苌弘、董钧的历史贡献,其建筑设计融合川中园林特色与现代展陈技术,成为资阳文化地标。在公园内的王褒纪念馆,团队通过多媒体展示与文物陈列,系统了解王褒从墨池苦读到名震长安的人生轨迹。馆内复原的汉代书房场景,生动再现了王褒以树皮练字、池水尽墨的典故。


在资阳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团队重点查阅了《资阳文史资料》《巴蜀文化通史》等地方志书,以及《王褒集考译》《圣茶祖师王褒》等专著。其中,巴蜀书社1998年出版的《王褒集考译》系统整理了王褒现存的文学作品,通过文献考订、文本注释与白话翻译,为学界和大众提供了深入理解王褒文学成就与历史价值的重要读本。地方文献室研究员表示:“通过对王褒相关史志资料的系统整理,不仅还原了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更激活了其文化基因。正如地方文献室的标语‘让古籍活起来’,我们正以学术的温度,让王褒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成为资阳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在资阳市博物馆的“车马汉风”“风华流芳”汉代文物展厅,王褒位于“三贤”雕塑,其雕像以“辞赋冠世”为设计核心,用流动衣纹模拟文思奔涌,材质表面隐现“书卷式”纹理,呼应其文学才情。服饰有别于董钧的庄重,广袖长袍束带轻垂,发冠简化为束发巾帻,弱化礼制符号,强化文人随性。展馆陈列着王褒墓出土的青铜带钩、漆耳杯等器物,具象化呈现王褒《僮约》中描绘的西汉社会图景。

作为王褒故里的墨池坝,现存王褒墓遗址和清代重建的洗墨池遗址。团队在此开展田野调查时发现,当地仍流传着“王褒夜读感天动地,池水化墨助其成文”的民间传说。村民讲述:“老辈人说王褒写《洞箫赋》时,墨池里的青蛙都停止鸣叫,生怕惊扰了文思。”这些口传史料为理解王褒文学创作的民间记忆提供了鲜活样本。

此次调研既是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正如三贤文化公园碑刻所书“文章冠世,德范长存”,王褒的文化基因正通过当代学人的努力,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撰稿:廖一蔓
一审一校:唐晨
二审二校:王红霞
三审三校:徐文渊
编辑:涂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