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公司举办学术讲座:《列斐伏尔的现代性空间哲学剧场——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的三位一体》
时间:2025-06-28 18:18:59   来源: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查看:64

        2025年6月24日10:00,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主办的学术讲座在狮子山校区的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301实训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列斐伏尔的现代性空间哲学剧场”。本次讲座由南京大学哲学公司刘怀玉教授主讲,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经理毛娟教授主持。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各专业研究生、博士生参与本次讲座。

       讲座从列斐伏尔的生平事迹与理论脉络出发,探讨了他的哲学思想。列斐伏尔的一生跌宕起伏,他一生的思想观念有几次转折。1959年,由于他在阿尔及利亚问题上与赫鲁晓夫发生剧烈冲突,列斐伏尔最终被法国共产党开除党籍。后来,他写下自传体《总体与剩余》,在书中提出了“剩余物”这个概念。刘怀玉教授指出:列斐伏尔一生著述浩繁,达300余部,他建议听众重点阅读其代表作,如《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批判》以及探讨剩余概念的相关著作等。随后,刘怀玉教授详细介绍了列斐伏尔在顶峰时期发表的《日常生活批判》。

        随后,刘教授梳理了列斐伏尔思想发展的主要阶段:从早期的超现实主义倾向,到接受并发展卢卡奇的“总体性”方法,形成其独特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思想,再到后期被归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广阔脉络。刘教授强调,列斐伏尔始终是一位具有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后来,卢卡奇受到他的影响,形成了总体方法论。刘教授阐释了列斐伏尔关于“日常生活”的三个核心命题:第一,古典哲学传统长期忽视日常生活领域,将其排除在哲学思辨的核心范畴之外。第二,列斐伏尔批判了高度体制化与消费化的日常生活样态,指出当社会仅以经济价值为终极尺度时,日常生活便会异化为资本主义逻辑统治下的“现代性殖民地”——这种生存状态中,人的存在被商品消费体系所规训,丧失了本真的主体性。第三,他揭示了符号化日常生活的本质:作为技术与艺术交融而成的现代意识形态产物,当生活被唯美学、唯感性话语主导而缺乏悲剧意识观照时,便陷入了同质化的平庸状态。这种“去历史化”的生存困境,正是现代性危机在日常生活层面的集中显现。此外,刘怀玉教授还介绍了两种研究思想史的方法。第一种是“理论旅行法”,它涉及对理论的评判性淡化与强化,以及异轨与转导。第二种是“哲学剧场法”,主要关注文本的差异与重复,以及文本的蒙太奇与拼贴。在讲解这些概念时,刘怀玉教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进行了阐释。他以“留着大胡子”的黑格尔、“剃掉胡子”的马克思以及“添上小胡子”的蒙娜丽莎为例,形象地说明了思想史研究中理论的演变与变化。

        此外,刘教授深入剖析了“现代性”“现代主义”与“现代化”三个概念的差异,明确其在理论语境中的不同指向。在此基础上,刘教授进一步阐释了列斐伏尔的现代性谱系学。该谱系学聚焦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全面渗透,以及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控制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学术层面的理论议题,更延伸至政治权力运作的现实场域,成为理解现代社会结构的重要切入点。同时,刘教授还介绍了列斐伏尔的现代性哲学剧场理论。在这一理论框架中,黑格尔、马克思和尼采被喻为“三颗巨星”,他们的思想相互交织、彼此补充,共同映照出现代文明社会内部矛盾的深层结构,并勾勒出社会发展的未来可能性图景。​

        讲座接近尾声时,刘教授与在场师生就讲座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师生围绕列斐伏尔提出的相关概念与思想等问题进行了踊跃的提问,刘教授以相关理论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解答,现场学术氛围热烈,本次讲座圆满落幕。刘教授的讲解生动有趣,解答问题环节深入浅出,让在场师生不仅对列斐伏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在研究理论的方法上获得了诸多启发。

撰稿:李梅

一审一校:唐晨

二审二校:代敏

三审三校:徐文渊

编辑:涂文雯